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中华文化正迎来历史性的繁兴时期

范周 言之有范 2021-07-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近2000字的篇幅,系统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行动纲领以及战略路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广大青年应当坚定文化自信,肩担使命,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一、 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进党章的深刻含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次写入党章,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认识,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认识深化的结果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并列,共同构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大量的文化发展内容。文化发展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是培育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保障,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发展成绩突出。201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0254亿元,占GDP比重高达4.07%。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步伐稳健。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通过成为文化立法领域的重大突破。文化惠民政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基本文化服务正向标准化、均等化的方向发展,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第二,文艺创作持续繁荣。2016年,全国文艺院团大力推进精品创作工程,年原创首演剧目1423个,全国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达230.60万场。网络文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作者数量超过百万,拥有3亿2000万阅读人群,年生产量相当于现在574所出版社的近10倍。


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地位的重要性逐年凸显。


第四,文化领域改革成果突出。目前我国文化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先后出台了两效统一、媒体融合发展、高端智库建设等70余个文件和有关政策,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梁”和“柱”。


(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地位的全面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极大提升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透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上的体现和发展要求


(一)谱写新篇,人民期待美好生活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事实上,之所以我国2016年电影票房能达到493亿元,比2012年增幅超过188%,国内旅游达到44亿人次,年均增长超过10%,其根本驱动力无疑就是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筑路前行,文化引领美好生活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双轮驱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


1. 美好生活,是有道德的生活,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加强道德培育和道德建设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为建设美好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2. 美好生活,是有品质的生活,离不开优秀文化精品


文化精品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全社会的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十三五”时期,自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文化生产领域推出了一批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中国诗词大会》观众累计达11.63亿人次;《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破2亿次,微博主话题总阅读量增长至4.7亿,阅读量单日净增长1,000万;《战狼2》以56亿的票房成功问鼎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想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文化精品的创作。


3. 美好生活,是有活力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我国始终坚持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政府积极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鼓励打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品牌。例如,2015年四部印发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中指出,要为基层群众就近方便地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广泛开展免费发放教学光盘、公益培训、展演展示、原创作品征集评选等普及推广活动。2017年,《“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要扶持和引导群众自办文化活动。


4. 美好生活,是有权益的生活,离不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更切实的保障。例如,2016年,北京市累计组织文化活动达13万场次;湖南省艺术表演团队赴农村演出3.3万场,惠及农村观众1278万人次。


5. 美好生活,是有创意的生活,离不开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


目前,我国约有7.31亿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1.2亿户,互联网正逐渐改变着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PC端用户规模约2.17亿人,移动端用户规模约2.65亿人,移动阅读消费者已从一、二线城市用户群体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居住人群扩展,中国用户电子阅读习惯进一步养成。另外,文化产业的融合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文化+”推动了一批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的产生。例如“文化+旅游”的特色小镇建设,“文化+体育”以及康养产业、中医药产业、养老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 审时度势,文化领域直面短板


在文化领域,我国同样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严峻形势:


1.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产品结构上,低端同质化文化产品存在过剩,中高端个性化产品相对匮乏;据专家推算,2013年底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而实际消费规模刚刚超过1万亿。


· 产业结构上,传统类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业特别是数字创意产业还需加大培育力度,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引领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


· 区域结构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东中西部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协同的矛盾依旧突出,对此,东中西部地区要结合各自的资源、人才或政策优势,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


· 供给形态上,我国文化消费的主战场正在向互联网和数字领域转移,手机用户数量不断增多。2017年5月1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在京联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 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上网用户已达12.47 亿,较2015 年增长59.9%;境内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 亿部,较2015 年增长106%。然而,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体,我国的数字产品供应仍显不足,供给特别缺少高品位的网络文化精品。


2. 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我国是五千年的文化大国,但当前还不是文化强国,整体实力与世界文化强国相比,发展还不充分。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07%,而全球文化强国,例如美国,版权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2010年已达1.627万亿(约10.8亿人民币),占到美国GDP的11.1%;中国在全球文化贸易市场份额比重不足4%,而美国达到了42%。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链条的下端,产品种类和产品结构并不完善,特别是在文化产业衍生品开发方面做得远不足欧美文化强国。以电影产业为例,2017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影市总票房为271.7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45.94亿元增长10.49%。然而,我国电影产业收入绝大多数都源自票房,而在好莱坞电影的收入构成中,衍生品收入超过了七成,在衍生品收入中,近八成又来自衍生玩具。



三、探析: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树立


(一)不忘初心,文化自信担大任


1. 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文化自信根基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无论诸子经典、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还是飞檐斗拱、南北园林,亦或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000多年以来的传统文化积淀,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丰厚滋养。


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文化建设“精气神”的高度统一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效果显著,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布局要求新时代下文化体制改革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是衡量和检验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首先,文化创作应当根植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化精品的创作也应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其次,鼓励推陈出新,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创造活力。最后,拓宽文艺繁荣思路,积极探索文艺创作新途径。打造文化名片,形成品牌效应。


4.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VR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互联网+”文化正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2004年,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只有51.05亿元;而 2016年第一季度,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已成为文化产业增速最快的行业,增长率达到27.8%,正引领新一轮产业增长。同时,文化发展边界不断拓宽。科技、融合、创新等新要素、新模式,无疑为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


5.强化文化安全,加快构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国家内部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我国不仅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优惠,更应该注重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二)砥砺前进,文化建设需先行


1. 从供给侧出发,优化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要旨是从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用改革的办法,推动供给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双效统一”原则,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有效供给;淘汰过剩供给,减少低端供给;以“文化+”和“互联网+”为路径,创新文化供给。


2.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要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深化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深化文化运行机制改革。深化文化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厘清不同类型文化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关系;深化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 推动跨区域的文化大廊道、大文化带、大示范区建设


· 建设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丝绸之路文化带、藏羌彝文化走廊等。应进行国家角度的顶层设计,并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各文化带沿线的城市在因地制宜推进文化发展的同时,应强化合作意识,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政企合力、城市齐心,推进文化带的建设。


· 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也是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探索。 


· 将雄安新区打造为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区。雄安新区规划中充分体现文化先行的理念,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保护与活化传统文化历史资源。努力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守住安全红线、生态红线,更要守住文化底线,使新区建设与当地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为地区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4. 强化文化惠民,“脱真贫、真脱贫”注重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攻坚仍将是未来突破重点。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应当先行。首先,抓住问题补足短板。包括补文化民生短板、补优质文化短板等。其次,精准扶贫,扩大有效供给。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满足困难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5.大力培养文化人才,造就一个庞大的创意阶层


文化的竞争其实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竞争,文化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和支撑。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竞争力。因此,一方面,应当依托国内高校,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和交流机制,借鉴国际经验。


(本文根据11月2日范周教授下午在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参考来源:

《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改革实践、案例研究、政策建议》

国家统计局网站


责任编辑:祁吟墨

后台编辑:郝兰芝

校对:樊瀚声 温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